目 录
原作者简介
周功和牧師 序
陳佐人牧師 序
前言 神的話與人的理解:問題是什麼?
第一部 理解的基礎:預設
第一章 真理、語言與罪
理解的基石:真理
理解的載體:語言
理解的破壞者:罪
總 結
第二章 認識神:對聖經和創造的預設
聖經是神的話嗎?
聖經內容是真的嗎?
聖經是連貫一致的嗎?
聖經到底在講什麼?
聖經與世界
第三章 基礎與框架:預設和詮釋
預設與方法
傳統與教會
聖靈:終極的詮釋者
第二部 釋經理論
第四章 教會與聖經詮釋
初代教會:遮斯丁與愛任紐
教會發展時期:奧利金和狄奧多若
中世紀:阿奎納
宗教改革時期:路德與加爾文
現代教會:從施來爾馬赫到布特曼
文學轉向:從文學批判到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第五章 文法歷史解經法:認識經文的原始意義
意義與理解:語意學
文化與理解
背景與理解
文體與理解
第六章 挪去帕子:從過去的意義到現在
在原本的歷史情境之外
預表法與「更完整的意義」
以經解經
救贖歷史與當前應用
結論
第三部 釋經實務
第七章 聖經研讀
屬靈上的預備
經文分析
1. 聖經譯本的使用
2. 解經的文法層面:論述、句子、單字
3. 解經的歷史層面:歷史與文化背景
按聖經的本意理解經文
詮釋考量的優先順序
兩個應用實例
第八章 聖經文體
神學歷史
律法
詩歌
先知預言
比喻
書信
啟示文學
第九章 聖經在敬拜與見證上的角色
聖經與敬拜
聖經與見證
第十章 聖經與神的引導
引導必須符合處境
何謂「神的旨意」
順服神
認識神和祂的方式
認識神的主權
總結
附錄A 意義何在?
作者意圖
文本的自主性
讀者反應
結論
附錄B 歷史批判法
概述與評價
「學術」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