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圣经教义 > 归正启示论
文章内容
归正启示论
《归正启示论》
原著:圣 徒
10
目  录
 
第九课 默示的文献成正典

   圣灵默示先知,使徒写下这些文献,但这些文献是怎样保留下来,怎样集成正典,成为六十六卷权威的圣经呢?这个过程是每位神的工人所要了解,明白的。

   一、默示文献的保留存放

   这些文献经历这么长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是怎样保留下来呢?

   1.选民被掳巴比伦之前 ——旧约的部分书卷被放在会幕,圣殿的约柜旁。(出24:3-8,申 31:24-26,王下22:8-10)。

   2.选民被掳巴比伦之时 ——旧约的部分书卷被带巴比伦去。(但9:2)这个“书”英文是 众数。

   3.选民从巴比伦归回后 ——有文士以斯拉带回耶路撒冷。(拉7:6-10,尼8章,罗3:2)。

   4.新约书卷由八位作者约主后50-100年间写成,由初期教会保存。

   二、正典的观念

   1.正典一词的意义。

   ⑴ 是量度的竿或杖。

   (是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字根出来)结40:3,42:16,启11:1。

   ⑵ 后来喻作真理的标准。

   一切的真理以此为准绳,以此为量度而取舍。

   当这个字句用在宗教文献上时(或文学上时),乃是指着被宗教界认为是信仰和行为的衡量的准则,但犹太宗教界和教会界有一些标准来测验一本书是不是有正典性。

   2.正典一词观念的渊源。

   正典一词用在圣经书卷上虽是基督徒起首,但此观念却是源远流长,是犹太教信仰的基础,也是每一个敬虔的犹太人从小就认识的。因此原故,犹太人不接受次经、伪经、旁经为神的话。这观念开始是根据犹太人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⑴ 神的观念 ——犹太人相信神是独一的,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具有至上的权威,所以凡神所说的,所行的,都带着绝对权威。

   ⑵ 启示的观念 ——犹太人相信神并非高高在上独享人敬拜的,而是主动且乐意与人交往亲近的神,神是启示的神,是说话的神,将自己的心意、计划、期望、要求向人显明,要人透过他的启示来认识他。

   ⑶ 默示的观念— —犹太人授命将神的启示记录下来,其中过程有神的灵默示作者,使其记录带有权威,而这默示的权威与启示的权威是一致相等。

   三、旧约文献成正典

   1.成立正典经卷的原因。

   ⑴ 百姓宗教生活的重建。

   因选民被掳回归后,要重建宗教生活,所以必须要有正典的规范成其导向。

   ⑵ 预防有人偷选神的话语。

   因为在当时有其它文学作品出现,为了防止有人偷选神的话,正典成立是极其重要的。

   ⑶ 预感神的话语稀少。

   当时文士以斯拉以及其他人,都预先感觉到神的话语稀少,为的使选民在宗教事奉上及道德上有明确的依据,正典的成立是极其重要的。

   (过后果然就进入400年静默时期)。

   2.正典经卷集成的过程。

   旧约的经典是逐渐写成并集成的。

   ⑴ 律法书的面世集成。

   摩西完成了五卷律法书即成正典,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早已认这律法书是正典并要求百姓遵守(书1:8)。

   ⑵ 部分历史书、诗类书、先知书面世归纳五经陈营。

   ⑶ 其余书卷陆续面世逐一归纳,因被犹太人接纳。

   摩西五经以后的文献陆陆续续地面世,受到当时犹太人,特别是宗教界的人士所接纳、被采用、诵读、默想,或作教导的标准。只是没有正式收集归一。

   ⑷ 收集归一时期——于主前400年左右有文士以斯拉收集。

   当犹太人从巴比伦归回后,犹太人组织了大公会,文士以斯拉授权,将旧约书卷组织起来,使神的启示已默示的文献成为一套权威性的记录。当时以斯拉所收集的经典,包括被掳前的作品及被掳后的作品,以及归回时期所写的作品。那时尚欠的只有玛拉基书,该书后来在大公会,会议中被纳入正典内。又至主前230年左右犹大七十译本在亚历山大城将旧约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时重审,核定39卷为正典。

   3.正典经卷鉴定的标准。

   旧约经卷有以下几方面鉴定的标准。

   ⑴ 该书是否显明神借中保说话。

   (如神如此说,神吩咐我说,神的话临到我说,等)。

   ⑵ 该书作者是否先知或有先知恩赐。

   摩西曾经预言在他以后必有一位先知兴起(申18:15-19)。故凡有先知的职分或恩赐的神人之文献皆为正典。

   ⑶ 该书历史是否是救赎历史并有救赎历史的意识。

   古代虽有许多文字记录,保存各时代的历史经验,宗教谒想并文学作品。但正典与非正典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正典圣经的作品具有圣史的性质,是记载神在选民历史中作为(事件)的记录。

   ⑷ 犹太人在历史演革里是怎样看那本书。

   犹太人既有一个对正典这么深远,严谨的观念,若是某一卷作品,在犹太人历史以来都是被采用接纳,做为犹太宗教信仰、事奉、生活的规范、指南,那卷作品肯定是正典权威。其实旧约39卷,不是在短时间内引成,乃是在犹太人宗教历史很长的过程里演进而成的。

   四、新约文献成正典。

   1.成立正典经卷的原因。

   ⑴ 教会内在的原因——信徒在信仰、灵性、事奉、生活上的需要。

   ⑵ 教会外在的原因——有许多异端威胁了教会 。

   如: 诺斯底主义 : 认为物质界是邪恶的,灵性界是美善的,故否认了耶稣的人性身体(幻影说)。马吉安主义 : 也继承诺斯底主义的哲学,否认耶稣诞生、受死、复活、再来等。甚至拒绝了旧约删减了新约。孟他努主义 : 孟他努认为自己是先知得了启示,他的话比圣经更有权威。所以在这些异端的困扰中,大家很容易问,到底主耶稣的教训内容是怎么样呢?有些问题恐怕在耶稣生平言行录里面不容易找到答案,那么使徒的教训又是如何呢?这样使徒所写的书信地位就慢慢越来越重要了,到第二世纪末的时候,教会大致上都有了一个所谓新约正典的观念。

   2.正典经卷集成的过程。

   ⑴ 部分福音书面世。

   凡是使徒手笔,又是有关主耶稣生平的书,当一面世而流传教会,即被当时信徒一致公认,接纳。

   ⑵ 其他福音书和书信面世。

   凡是使徒手笔及有权威的被教会公认,接纳。

   ⑶ 启示录面世。

   此书的权威在开始数节并结语就可以证实,(启1:1-3,22:18-19)。

   ⑷ 收集归一时期——主后120年至325年间新约27卷逐渐形成,直至主后367年亚他拿修提及27卷是正典。

   接受确定,27卷为新约正典有三个会议:第一个会议于主后325年尼西亚会议在小亚西亚召开,接受了27卷。第二个会议于主后393年希波会议在埃及北部召开。第三个会议于主后397年迦太基会议在北非召开。后二次会议都是奥古斯丁的影响,奥古斯丁是北非希波的主教,他在基督教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影响,因受他的影响在希波,迦太基二次会议,制订了基督教新约经典,从此以后经典就封闭了,(不接受其他经卷或新发现,不再增加书卷)。西方教会(指在罗马作领袖的领袖)在第五世纪接受了正典经卷的封闭性,东方教会在第六世纪才接受正典经卷的封闭性。

   3.正典经卷鉴定的标准。

   ⑴ 使徒性——作者是否使徒或是否与使徒有关系。

   马可据彼得权威,路加据保罗的权威。

   ⑵ 接纳性——该书是否被初期教会或早期教父所接纳。

   ⑶ 内容性——内容是不是原来的?而不是虚构的,抄袭的。是否与已接纳的书卷教义互相一致。

   ⑷ 果效性——内容没有改变人生命,更新的能力。有否高尚道德和属灵的价值。

   ⑸ 普世性——它的信息是不是关于万民,并为众教会所接受。

   五、研究正典经卷当注意的事。

   1.书卷的正典乃是书卷本身是具有正典权威,并非会议给于正典。

   罗马天主教把所有正典分为两部:第一部,书卷本身有正典性和权威性;第二部,对我们有益处的,所以称为正典性,有正典性的权威,是对我们有益处的,都是根据教会领袖的决定。这就是为什么天主教把次经也定为正典,认为有益的。谁说的?因为是教会的领袖说的。

   福音派的立场,第一部是相同的;第二部与天主教见解不同的。与我们不益处的正典,不是教会领袖的,乃是因经卷的内容本身有权威,再加上圣灵在教会里面的内在印证。决定一本书卷是不是正典,不是教会的权柄,乃是经文的内容及圣灵的工作,所以福音派教会完全依赖经卷的内容,以及父、子、圣灵的印证,来肯定圣经的正典。

   以下有几位近代学者所说的:

   苏德说 : 在初代教会对于哪些书卷是正典,存有惊人的共识。这无须引用更高的教会谕令。

   古兰说 : 旧约正典的建立,不是由于会议的规定或决定,而是由于在会堂中的惯用。同样的新约正典不是由教会谕令决定的。

   古兰又说 :选择适于公共崇拜书藉的过程,以及挑选一定是默示的书,这不是人的权威决定的,不论那人是拉比或主教。在这过程中,会议确定那些(已经)被肯定是神默示的,然后把它们与其他书卷分开,这是不教会权威仔细从许多流行书籍中挑出来的。

   顾思壁强调说 : 教会、会议并不组成新的正典,它们(会议)只是追认已在教会用法中成形的正典。

   布鲁斯强调说 :新约书卷不是收入正典清单内才成教会的权威,相反的,教会把它们收入正典,是因为它们已经被视为神所默示的,承认它们先天的价值和一般性的使徒权威,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

   2.神引导人作出正确的选择使书卷归入正典内。

   人与会议的确需要考虑,鉴定那些书卷,应被承认为正典。因为有些文献并非神所默示的,因此必须作出决定和选择。但这种决定和选择是神的保护和眷顾下而完成的,所以正典的制定是绝对正确的,是没有错漏的。

   3.正典已完成绝不会再有所默示的作品或人为的著作可被纳入正典。

   在上文已经提过,在公元393年,397年二次会议制订了基督教正典之后,西方教会在第五世纪,东方教会第六世纪已经接受了正典的封闭。

   假如今天考古学家找出一封信,无疑是保罗写的,我们并不会被迫要说,它未受默示;或者说,必须把它放入正典。就历史事实而言,正典已封闭,事实上并无广泛的使徒文字存在。

   李瑟富说 :教会当时领受新约正典,正如会堂(犹太人公会)领受希伯来正典。正典不能重订,因历史不能重演。

   六、圣灵继续做光照的工作。

   圣灵双重的功能是福音派所承认的。圣灵引导神所拣选的先知和使徒记录神所赐于的。在默示下用清楚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启示是已经完成了。但圣灵在相信并服从主的团体中(教会中)继续不断地做光照工作,使之明白启示的含意。

   有关圣灵继续做光照之工,有几方面需要了解:

   1.光照的工作不是默示工作的延续。

   默示圣经的圣灵,同样也光照读者,这是真的。但不能因此说,圣灵光照的工作,是他默示工作的延续。改革宗神学家的言论和圣经都不支持这种说法。

   改教者攻击狂热的重洗派的领袖,因他们自认为是神启示的直接承受者与圣经的地位相同。二十世纪狂热的灵恩派一些领袖也是这么认为的。这样认为是完全错误,因为圣灵默示文献已经终极了。

   2.光照只限于在已默示被制订的六十六卷圣经内。

   圣灵的光照不仅不是默示的延续,也不会在已默示被制订的六十六卷圣经之外,使人领受其它的真理知识,只是让人领悟这本六十六卷正典圣经的内在之含意。

   加尔文论到圣灵的默示和光照之关系,「只有藉着圣灵的光照,堕落的人才能看到神真理的真象。但是圣灵的光照只有在与受默示的圣经话语相联时才发生的,光照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来源。圣经传递神的真理,圣灵则赐下生命和确据」。

   3.默示的权威和可靠性,不在于人个别的反应。

   圣灵的光照,能使信徒对圣经的主观领受,以及对圣经在生活上的应用,都成了圣经教义的一部分。但这并没有把生活上的应用,都成了圣经教义的一部分。但这并没有把圣经的默示权威及可靠性,限制于人的个别反应下。个人或团体的领受可以在人的生活和经验中,公开证实圣经信息的思想和改变的能力,但不是圣经默示的权威和可靠性在于人对圣经的反应和经验。

   巴特错误的观点,认为圣经的默示其本质和意义,是要看教会对圣经是神道的信念而定。他是以人内心的领受和经验来决定默示的权威。其实这是错误的,因圣经本身就是有默示的权威和可靠性,任何个人或团体都没有权威以你个别的反应和经验来承认或否认圣经的默示权威。

   圣灵的光照,是让人知道,确信默示内在已存在的权威和可靠性,不是让人因圣灵光照的反应来衡量判断圣经默示的权威和可靠性。

   4.光照是圣灵在人心中为圣经作见证,使人产生对圣经的信心。

   据圣经本身的见证,它是一本有权威的书,因为它是出于神的。但是并不是说,凡人都能阅读圣经而接受这权威的。神的启示之客观存在,并不保证人主观的接纳。宗教改革领袖坚认,圣经是神的话,但是这件事实必须要藉着信心才能接受。正如保罗对提摩太所说的:「你所学习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能使你因信耶稣基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3:14-17)。

   那么这信心从那里来呢?这信心乃是由圣灵在人的心中产生出来的。圣经在人心内的见证,乃是对圣经权威的见证,使他们能用信心接受圣经本身的见证,确信它真是神的话。保罗在(林前2:13-14)说「我们讲说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

   论到圣经权威之证据,加尔文说:「所以我们要承认,凡内心受了圣灵之教的人,对圣经必完全同意,并承认圣经既有它自己的证据,却因为圣灵的见证,理当得着我们的信任。所以,我们既蒙他启迪了,就不再凭自己或他人的判断而相信圣经是导源于神,乃是确信它是出自神的口,藉着人所传给我们的。它的可靠性远超乎人的判断,犹如直觉地看见神本身在其中一般。我们并不寻找论据支持我们的判断,而是使我们的判断和理解服从圣经」。

   5.光照为让默示的道在人的生命和生活中起作用。

   光照虽然是让人明白神启示真理的含意,但这并不是光照最终的目的,圣灵光照终极的目的,为让神的道在人的生命和生活中起作用。圣经本身是神呼气的结果,所以称之为生命之道。但圣灵光照使这生命之道在人的生命中产生一种能力,以致使领受者的生命和生活得以改变。

   (彼前2:23)你们蒙了重生……。(提后3:16)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来4:12)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

   6.光照不仅临到专业学者,也临到普通人。

   有人主张一般普通读者,不能了解圣经的含意,只有那些圣经学者,解经家才能领受圣灵的光照解释经文的含意。其实圣经并没有说正确的解经能力是圣灵特殊的恩赐只赐给少数基督徒。既蒙拣选的光照者,不论在学术界,教会普遍人,都能蒙光照领悟解释经文含意。

   但只要解经者的动机纯正,都能蒙圣灵的光照领悟真理的含意。(林后2:17)“我们不象那许多人,为利混乱神的道,乃是由于诚实,由于神,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

   天主教以最高的教会领导权威作总裁者。所以马丁路德反对教会有权威,他的教训光照圣经,教会谕令来解释圣经。其实是错误的,应该以圣经真理的权威来评判,解释教会的谕令或信条并衡量教会的权威。权威传统,事实上往往会妨碍教会对圣经的了解,也会障碍圣灵在教会中的光照。(天主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7.光照并不排除人对圣经的羡慕和追求。

   光照虽然是圣灵在信徒里面做开导之工,使之领悟神真理的含意,但这并不排除人对真理的渴慕和追求。有些人想走捷径,得到圣灵的光照,这是不可能的。人一定下工夫,作有系统连贯的研究,才能得到圣经整体、全面的真理知识。

   我们可以从旧约和新约圣经中知道,对神话语羡慕、追求的人,必得到神话语的亮光和供应。特别是诗人,他们羡慕神的话语,胜过精金,他们对神话语的甘甜和宝贝之赞叹,是我们可追随的,(诗19:7-10,1:2)(徒17:11)庇哩亚人天天查考圣经。

   8.光照并不排除参考一些正统解经书籍。

   圣灵的光照虽然让人知道,了解六十六卷圣经内的真理含意,但这不是排除人对教会历史以来那些正统的圣经注释书之参考。圣灵的光照在教会历史中,是继续不断的,圣灵光照那些热衷于圣经的学者(或信徒),使他们能够从圣经中挖掘出真理的亮光,能提供给后来教会在研经中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原文圣经的含意。

   所以后代教会一定要对前代教会所获得的真理知识,珍惜、参考。我们不可忽视前代教会神的工人所付的代价而蒙圣灵光照,所获得的这些真理知识。

   但研究、参考圣经注释书或神学书藉一定要掌握其内容是否正统;更不可将之权威高于圣经。

   9.光照并不排除人理性功能的正确用途。

   圣灵既是真理的灵,当他默示圣经作者的时候,也没有排除、淹没作者本身的正常理性思维功能,相反被充分发挥,将神启示的真理用文字记录下来。

   同样当圣灵光照读者明白真理含意的时候,也不会排除,淹没读者的正常理性,思维功能。我们可以从教会历史以来得到结论,那些伟大的神学家、解经家,他们所获得的正确神学知识和圣经亮光当然是蒙圣灵光照的结果。但是他们都是很聪明、理性、思维都是很严谨的,所以蒙圣灵光照才能从圣经中获得这么丰富高深的知识。

   圣经也同样的教导。(西1:9,2:2,3:16)

   但是有人认为用思想、头脑去理解神的话语这是属魂,不是属灵的,应该由圣灵直接带领或告诉你才对的。也有人认为蒙圣灵光照得到圣经的亮光,必定要进到一种特别超然的境界,没有人的思想理解功能存在,才能得得到一种特别的指示或启迪。

   10.光照并不排除人要掌握正桷的释经方法。

   有人认为,解经要依靠圣灵的带领,何需要学习什么解经法,掌握什么解经原理,这都是人意的东西。这种讲法听起来好象很属灵,其实你就可以知道,这种讲法的人,他的释经是否正确。

   其实圣灵的光照与掌握,运用正确的释经法是没有冲突的。虽然在释经法里,是一些人对圣经解释所制定的原则、方法,但这些原则、方法是经过教会在历史以来而积累下来的。圣灵借用教会所拥有的正确释经法将圣经中真理的含意解释出来的。错误的释经法,不但不能将圣经真理的原意表达出来,只会错解圣经的原意,带来对真理的混乱,甚至会产生异端,这就是在教会历史以来从同一本无误的圣经中,会产生这么多的错误道理出来呢?这不是圣经本身有错误,乃是错误的解经法错解圣经带来的结果。所以正确地掌握,运用释经法对圣经真理的解释是何等重要。

   所以保罗劝提摩太“要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保罗说自己“不谬讲神的道理”(林后4:2)。

   11.光照的真理亮光也是渐次显明的。

   神启示的真理赐下借作者默写也是渐次性的,所以圣经的写作会拉长到1600年时间,直至神真理全部赐下为止。当六十六卷正典完成后,神借圣灵光照教会明白六十六卷圣经的含意,同样也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教会的需要而渐次显明的。

   但这个渐次显明的亮光,不会与教会历史已经被大公教会所确定,接纳的正统教义相冲突的。只是在这个正统教义的规范和基础上,有更广、更深的领悟和挖掘,使时代的教会能得到供应。

   《圣灵管理启示的传递,先默示先知与使徒作记录,再光照并解释圣经中神的话。圣灵督导启示的传递时并不加添新真理,在默示的时候使先知和使徒无误地传达并写下神的启示。在光照人读经的时候,他帮助主观者领悟客观的内容。在这两件事工,圣灵都不加添已赐下的启示》。

   七、启示、默示、正典、光照之关系。

   1.启示 ——指它的内容而言。

   2.默示 ——指记录内容方法。

   3.正典 ——指默示文献集成。

   4.光照 ——指这些内容含意。

   以上这几个步骤,是神真理赐下,直至在人生命中产生效用的连锁环节,其中某一个步骤若出错,就会影响了所有的环节。

   启示是指神所赐下的真理内容,这些真理内容若没有圣灵默示作者将之记录下来,就无法传递给后来的世代,后来世代的人无从依据查考,了解神真理之道。所以默示的工作不但是必要的并且也必定是无误的,如果默示的工作出错了,那所记录下来的文献就没有绝对的权威,这样我们对这些文献的内容其真理的真实性,权威性,就无法确定,难以接受,所以圣灵的默示是绝对无误的。

   默示的文献既是绝对无误的,但这些文献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面世的,但在制定的过程中是神的保护中面世的,但在制定的过程中是神的保护和眷顾。圣灵引导,带领旧约的犹太公会,文士和新约的教会,能够作出正确的鉴定,使默示的文献集成,成为六十六卷圣经,如果在这个过程出借了,将不是默示的文献纳入圣经里,是默示的文献漏在圣经之外。那么这本六十六卷书,就不都是神启示的真理,这样我们的信仰就没有一个完整,绝对的依据。我们今天能对自己有一个完整,绝对的依据。我们今天能对自己的信仰有一个完整,整体的构架并且能够确定,把握,就是基于在这六十六卷都是神所启示藉圣灵而默示的文献之上,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启示而默示的文献。

   默示的文献既然就在六十六卷圣经之内,圣灵的光照也就在这六十六卷之内,圣灵的光照是让人明白,接受这六十六卷圣经真理的含意,使神真理之道在人生命中产生拯救改变的作用,所以光照这一步骤是很重要的。但圣灵光照人明白真理的含意也有人方面的责任(上文已谈过),如果在光照这一方面因人为的因素出错了,那就不能将神真理的原意完全表达出来,,这会对个人的信仰,生命和教会的事奉,都会带来很大的亏损。

<<上一页 - 下一页>>